Wu Shirong /Goh Say Eng)吳世榮
檳榔嶼位於馬來西亞北部,馬六甲海峽北海口,檳城是檳榔嶼的首府。長期的殖民統治使當地人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也影響到旅居當地的華僑華人。以吳世榮、黃金慶、陳新政等為代表的檳榔嶼華僑華人不顧殖民政府、清朝領事館、保皇黨人的限制、干擾、破壞、甚至迫害,接受革命主張,開展革命活動。他們以實際行動論證了孫中山關於“華僑乃革命之母”的著名論斷。
南洋總會移師檳城成為革命策源地
自1786年檳榔嶼開埠以來,由於華僑華人人口的增多,各類華僑社團如嘉應會館(1801年)、廣東暨汀州會館(1801年)、汀州會館(1819年)、瓊州會館(1866年)等會館相繼成立。蓬勃發展的華僑社會,為孫中山在檳榔嶼宣傳革命思想奠定了群衆基礎和經濟基礎。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由於受日本政府驅逐,孫中山同黃興、胡漢民等乘船到達檳城,住在小蘭亭俱樂部。檳榔嶼閩商吳世榮、黃金慶不顧孫中山被人冷落而熱情接待孫中山等。在吳世榮、黃金慶的安排下,孫中山在小蘭亭俱樂部大力宣傳“三民主義”,闡述“滿虜不去吾國必亡”的理由。孫中山富有感染力的講話,深深地感動了吳世榮、黃金慶及在場的社友陳新政、邱明昶等。
1906年,孫中山偕黃興、胡漢民、汪精衛、李竹痴等從越南又一次來到新加坡、吉隆坡、檳城。孫中山先派新加坡同盟會分會的陳楚楠、林義順持其手函先到檳城,會晤吳世榮,組織檳榔嶼同盟會分會。
1907年,隨着鎮南關起義失敗,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黃龍生等第三次來到檳城。他們一方面為宣傳革命和籌款,一方面同吳世榮、黃金慶等協商,組建“檳城閲書報社”,作為同盟會的辦公會所。
1908年,“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機關部”設在新加坡,由於同盟會內部的歧見與形勢的變化,孫中山決定將同盟會南洋總機關部遷移至檳城,設在檳城閲書報社內。
孫中山“九次革命、五過檳城”,其家眷也前來避居,日常生活費用由陳新政、黃金慶、吳世榮、邱明昶等11人負責。汪精衛也在檳城與當地粵籍富商小姐陳璧君結婚,並與黃復生等行刺攝政王載灃而被捕入獄後,也得到吳世榮、黃金慶、陳新政出資與籌資營救。檳城還成為庇能會議的召開地點,又成為革命黨機關報《光華日報》的所在地,所以被稱為“革命策源地”。
創辦《光華日報》宣傳革命思想
1906年,在孫中山的勉勵下,黃金慶創辦了《檳城日報》,該報具有商業與中立性質,但宣傳孫中山的革命主張,應是檳榔嶼第一份宣傳革命的報紙。
黃金慶祖籍福建同安,先世旅居泰國,其父親後來遷居檳城,經營錫米生意。黃金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華文教育,繼承父親遺業後,不但生意做得好,腰纏萬貫,而且極具膽識,傾盡家産支持革命。
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後,孫中山褒以特別旌義狀,滇督唐蓂賡(即唐繼堯)、粵督胡漢民亦贈以徽章與獎品,以表彰其對革命的貢獻。
1907年孫中山第三次來到檳城後,在策劃檳城閲書報社的同時,也着手籌辦《光華日報》,孫中山親自定名為“光華”,意為光復華夏。由於檳榔嶼當時錫礦、土産跌價、市場蕭條,經費困難而被擱置。
1909年8月,緬甸同盟會領袖莊銀安等在仰光創辦的報紙先採用了“光華”二字,稱為《光華報》,後受當局迫害而停辦。莊銀安逃來檳城,有意續辦《光華報》,後留在仰光的革命黨人將《光華報》改名為《進化報》,得以繼續出版而作罷。
1910年12月20日,檳城同盟會公推黃金慶、陳新政、邱明昶、楊漢翔、林貽博、曾受蘭等出面籌辦《光華日報》,三年後成功出版。胡漢民、雷鐵崖、張杜鵑、戴季陶、宋教仁等主持筆政。
盡管面臨着經費緊張和保皇派報紙《檳城新報》的競爭,但創辦人依舊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旗幟鮮明地宣傳革命。
《光華日報》不但是革命黨人在馬來亞最重要的機關報,也是馬來西亞新聞史上發行歷史最久的日報,至今仍在出版。
捐獻錢財籌措經費與軍餉
孫中山第一次到達檳榔嶼後,檳榔嶼華僑華人革命熱情不斷高漲,積極宣傳,發動籌款,大力勸捐,籌措軍餉,做出了很大的成績。
檳榔嶼華僑華人對辛亥革命的捐助數額巨大,事跡感人。從支持鎮南關、河口起義到廣州黃花崗起義,從救助新加坡《中興報》到營救汪精衛、黃復生;從成立檳城閲書報社到發行《光華日報》;從接濟革命黨人到照顧孫中山等人的眷屬,檳榔嶼華僑華人都一如既往,無私援助,其人數之多,數目之大是少有的。
如孫中山1910年11月以“中國教育義捐”的名義,為策劃廣州黃花崗起義籌款,計劃在海外籌集港幣13萬元,孫中山在籌款緊急會議上沉痛激昂的演說,感動了在場的僑胞,當場就籌得叻幣8000余元。在本次勸捐中,馬來亞各埠共籌款港幣47660元,其中檳榔嶼黃金慶經手收得11500元。
在捐資的僑胞中,有些人可以說是傾其所有,毀家紓難。吳世榮系檳榔嶼第三代華人,祖籍福建海澄。他約21歲時,從父親手中繼承了大筆遺産。1905年孫中山第一次來檳時,吳世榮、黃金慶主動熱情接待,從此受孫中山革命學說的影響,積極支援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不但擔任檳城同盟會分會長、檳城閲書報社社長,為革命事業致力奔走,還以萬貫之財,為革命事業排憂解難,甚至將自己的産業、園坵一塊一塊地變賣出去,最後連“瑞福號”別墅也變賣出去,支援革命。
由於吳世榮對革命功勛卓絶,衆望所歸,被南洋各埠同盟會選為總代表(全球僅吳世榮和美洲代表馮自由二人),於1912年回國參加開國大典。到達南京時,孫中山親率臨時政府要員隆重歡迎,備受殊榮。
孫中山1916年3月30日還致電吳世榮、黃金慶、徐瑞林繼續寄予厚望:“聞兄等盡力向閩幫籌款,能多得濟大局,幸甚。極盼好音。”這位對孫中山忠心耿耿,肝膽相照的華僑革命黨人,甚至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葬在中山陵之旁,與孫中山為鄰。但晚年生活困苦的他,於1945年辭世,長眠於檳榔嶼。
有力支持民國臨時政府運轉
民國臨時政府與各省都督府成立後,面臨着國力薄弱,國庫空虛,財政困難,連政府的日常開支也面臨捉襟見肘的局面。在這緊急關頭,海外僑胞以極大的熱情,捐款支持新生政權的建設。如在廣東省,自1911年11月9日至1912年5月21日短短的半年多時間,華僑捐款、借款共達白銀一百七十五萬多元;福建省光復前後,得到華僑捐款亦“不下二百萬元。”
檳榔嶼華僑領袖吳世榮,在民國政府成立後,做了三件對鞏固新生政權有意義的事情。
第一,牽頭成立“南洋華僑聯合會”,致力於團結華僑,支持民國政府。1912年3月,在孫中山的贊許與支持下,吳世榮、莊嘯園、王少文、白頻洲、徐瑞霖等南洋華僑和新加坡歸僑吳蔭培、謝碧田等發起,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國內最早的華僑社團組織——南洋華僑聯合會(後名稱為華僑聯合會),其宗旨是:“本會對於祖國,則代表華僑、協助實業政治之進行,對於華僑,則聯絡各界共謀保護之方法”並“聯絡海外團體,互通聲氣,以堅華僑向內之心”,“聯合國外華僑,共同一致協助祖國政治經濟外交之活動。”
大會鑒於汪精衛當時的聲望,被選任會長,吳世榮任副會長,負責全面領導工作。華僑聯合會還出版了中國第一份研究和宣傳華僑的月刊《華僑雜誌》(1913年11月創刊,1920年3月停刊)。
不久,吳世榮、王少文赴南洋組織華僑分會,作為華僑聯合會在南洋的分支機構。吳世榮等人在新馬一帶先後組建了29個華僑分會,對促進南洋與祖國的聯繫,支持二次革命、東征北伐,起了積極的作用。
第二,成立貿易機構“上海榮公司”。吳世榮不但熱心社會活動與慈善活動,而且在商務實業方面也有專長。他常說,中國欲富強,不外“才”與“財”二字。才出自教育,而財必從商業、礦業取得。因此,吳世榮成立的“上海榮公司”,致力辦理民國政府採辦事業。
第三,參與組織參股“中華實業銀行”。“中華實業銀行”是1912年孫中山親自發起籌組的,吳世榮積極響應,大力支持,本人認股10萬元,同時致函南洋各埠商界友好踴躍參股。
經過一年的籌備,中華實業銀行終於1913年5月15日開張,孫中山擔任名譽總董,吳世榮任協理,是中國與海外華僑合資興辦的第一家銀行。後因政局劇變,中華實業銀行宣告解體,吳世榮亦返回檳榔嶼。
摘編自海口《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