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 2011

Expert: Sadness that we cannot protect our heritage

张少宽:夷平盖房建楼 槟60%古墓让路发展

2011-03-07 13:12

(槟城6日讯)根据民间学者所作的田野调查显示,槟岛原有的20多座百年大家族墓群,已经有超过60%被摧毁殆尽,余下的不到40%预料也将随时遭发展巨轮碾过。

届时,珍贵的槟岛华人史第一手资料将全数成为浮尘碎瓦,价值连建筑在墓地遗址上高楼大厦的一片砖瓦都不如,成为华人社会无法挽回的损失。

谢氏家族冢保存完好

目前,槟岛尚保存完好的墓群仅剩下位于白云山福建公冢后山,葬有闽帮代表人物谢昭盼及其子谢德顺(时钟分校原址“五层楼”故主)等人的谢氏家族冢,以及坐落在天德园的邱氏家族冢等区区数处,而最具代表性的辜氏家族冢(葬有甲必单辜礼欢、祥德路因其得名的辜尚达等)也于不久前因屋业发展被摧毁。

将毕生精力从事在华人史田野研究,并曾经出版《槟榔屿华人史话》等多本著作的民间学者张少宽告诉《南洋商报》,葬在槟岛各家族冢的人物大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赫有名,包括大商贾、华社代表、英政府机构的高职公务员、帮派领袖等等,他们参与的历史事件可远溯至槟岛开埠、槟城大暴动、孙中山的革命运动至马来亚独立前后,在槟岛的华人史甚至槟城历史上留有珍贵的印迹。

墓群是时代缩影

张少宽说,每座坟墓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尤其是槟岛大宗族或家族的墓群,因此,无论是墓碑或者坟墓里的陪葬品,对支离破碎的华人史研究而言,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墓碑上的文字,可说是记载了比起一些史料更为详细的年份、家族关系、人名,过去由于口述历史所出现的失误,可以靠着墓碑上的资料对比纠正。”

陪葬品还原历史原貌

他透露,不同墓碑的造型,也显示出不同帮群的风格,而且随着不同的时代变化;同时,凭着对墓中陪葬品的考证,能够更加忠实还原历史人物的面貌和社会地位,具有考古价值。

“我们可以说,这些坟墓实际上都是一个时代和文化的缩影,是独一无二的史料。”

珍贵史料化为尘埃 学者疾呼难引共鸣

张少宽说,在寸土如金的槟岛,墓群被夷平建筑住宅一事其实可以理解,然而在此之前,这些墓群应该先被记录、考察,将相关的史料以影像或其他方式保存。

“可是放眼槟岛,从事此类型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官方也没有给予适当的重视,最终只能白白看着这些史料化为尘埃。”

他曾经多次呼吁华社乡团宗社重视此问题,但微弱呼声无法激发其华社的注意。

变高楼住宅区

槟岛接二连三发生古墓群被发展摧毁,或者即将摧毁的事件,其中,甲必丹辜礼欢家族墓群被草率拾金摧毁,以及甘嫲园甘氏姐妹家族墓群或也难逃发展劫数;然而实际上,类似事件早在1960年代已发生,首个被摧毁的即是孙中山的支持者、华侨革命分子吴世荣的家族墓群。

张少宽透露,陆续被夷为平地盖房的尚有家族墓群包括胡丰成(丰盛园)、邱四方(四方园)、邱石泉(怡和园)等人的墓群,现在都已经被发展为高楼住宅区。

梁超明:先进国立法保护 坟场变公园绿肺

槟州古迹信托基金会荣誉秘书梁超明指出, 在一个备有完善城市策划图的城市里,摧毁历史古坟是不被允许的。

“任何土地利用性质的改换,都会被法律的严格管控监督。”

他透露,在先进国,坟场和公园通常会被规划为城市绿肺,甚至转为休闲跑步公园,作为减少过度人口密度的一个方法;如有道路扩建工程需征用,文物古迹都会另地安置或蓄意弯道迁就。

“奈何,目前我们还无法摒弃落后国家的发展心态,以破旧换新为荣。”

民间团体势单力薄

他说,古迹信托会曾不久前提议州政府对州内的历史古坟和纪念碑进行纪录和保护工作,期望国内的重要文物遗产,能被城市策划局、国家档案、历史研究会、文化遗产部门、大学等官方机构来做有系统性的数码化纪录,甚至维修保护等工作。

“在欧美中日印等重视古迹的国度里,这些都是官方推动的文物保护工作,绝非业余性民间团体可代劳。”

(source: 南洋商报 李嘉雯独家报道(http://www.nanyang.com.my/node/33944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